ISO10012认证涉及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组织中的哪些测量设备要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哪些测量过程应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可以根据以下不同情况: 1.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应由组织根据风险和后果来决定 组织在进行决策时要考虑没有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会给组织带来多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应与组织可能要花费多少资源相比较?花费一定的资源可以减少较大的风险则应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如果某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一旦失准而不会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会造成顾客投诉不会带来什么风险这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就不须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但是这样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是很少的没有效益和作用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组织一般是不必购置和进行测量的?所以从原则上讲只要是组织购置和进行测量的所有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应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中只是管理的严格程度不一样花费的资源多少不一样?有的测量设备要经过全部确认过程有的测量设备只需贴上不需确认的标志即可;有的测量过程要经过严格的控制长期的监视有的测量过程只需按一般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过程管理就可以了? (1)确定哪些范围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组织比以往更准确?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此 的途径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市场的需要?产品质量的需要?物料?能源??环保等各方面需要并根据ISO10012: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组织的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要打破传统的理念从眼前花费资源转向长远的效益;从狭义的组织需要转向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观念实施转变资源重新配置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2)组织的追求?组织的目标?组织的产品?组织所采用的战略?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不同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统一规定组织应建立哪些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哪些应纳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 2.凡申请ISO10012认证或注册的组织应按认证或注册标准要求的范围来确定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建立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认证和注册目标?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组织申请其他标准的认证或注册如ISO9001标准或ISO14000标准中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控制有要求时也可以按ISO1001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其纳入测量管理体系范围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应该是与ISO9001标准或ISO14000标准的范围相一致? (2)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申请ISO/IEC17025的认证或注册的也可以按ISO1001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其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与申请ISO/IEC17025的范围相一致? (3)如果按不同的行业的认证标准如船舶认证?卫生认证?建筑业认证的认证标准等建立测量体系的其测量体系的范围应与其行业认证或注册标准的范围相一致? (4)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依据ISO10012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ISO10012可作为使用的标准或依据其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按 质检总局的规定:“包括质量监控?能源计量?环境检测?防护检测?经营管理检测等方面?”因此凡申请建立完善ISO10012计量检测体系的企业建立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该不但包括与质量有关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还应包括能源?环境??经营(含物料)等所有检测范围?

iso14001认证内审要点 深圳iso14001认证条款审核要点如下:   4.2环境方针   ☆ 是否由高层主管参与界定承诺签署   ☆ 是否包括对持续改善和污染之承诺   ☆ 是否包括对符合相关环保法令规章及其它要求作出承诺   ☆ 环境方针是否对外公开相关途径如何?环境方针是否有考虑,环境目标、指标,并有再评评 价的途径?   ☆ 员工是否了解公司环境方针   4.3.1环境因素   ☆ 是否建立环境因素清单   ☆ 环境因素是否考虑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态   ☆ 环境因素有否考虑正常异常紧急的情况   ☆ 环境因素是否包含所设定的范围和所有区域/产品/活动/服务   ☆ 环境因素是否传达到各相关部门/人员,环境因素清单是否为   ☆ 环境因素是否包含新开发项目及新的或已更正的项目   4.3.2法规与其他环境要求   ☆ 组织是否建立并维持一程序用来鉴别法规及其他要求   ☆ 是否鉴别组织适宜的一切法令及其他要求   ☆ 是否有对法令及其他要求进行更新   ☆ 组织是否符合相关法令的要求   ☆ 法规鉴别结果是否保存,是否有关联之法规,要求事项一览表?必要的人员是否有阅读或易于 取得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 是否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目标与指标   ☆ 建立之目标是否明确   ☆ 建立之指标是否量化   ☆ 建立之目标和指标的执行是否有效   ☆ 相关人员是否清楚了解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是否与环境方针整合   ☆ 是否制订管理方案以达成相联之环境目标和指标   ☆ 是否建立环境管理方案之程序及相关办法   ☆ 是否明确环境管理方案的相关权责分工   ☆ 是否包含为达成目标和指标的详细方法   ☆ 是否包含为达成目标和指标的期限和时程   ☆ 当环境管理方案进度无法达成或其他原因是否修订环境管理方案或替代方案?   4.4.1资源、作用、职责与权责   ☆ 是否明确界定相关权责,并且文书化,公告周知   ☆ 管理阶层有否提供实施与管制环境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 组织的高层主管是否委任管理代表是否有证据查访   ☆ 环境管理代表是否向高层主管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以审查并作为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依 据   ☆ 管理代表及相关人员是否有其责任与义务?是否与定义相符   4.4.2能力 培训和意识   ☆ 工作上可能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冲击的每位员工是否规范训练需求及记录   ☆ 相关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及资格认可   4.4.3沟通   ☆ 是否建立对各内部部门与阶层之间的沟通程序   ☆ 是否有内部沟通之内容及记录   ☆ 是否建立外部沟通的管道及方法   ☆ 是否有外部沟通之内容及记录   ☆ 外部之利害相关者传达的讯息的回应是否依文件规定处理   4.4.4文件   ☆ 有否建立说明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的相关规定的文件   4.4.5文件控制   ☆ 是否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和责任以供制作及修改各种类型的文件   ☆ 文件管制是否依文件规定作业   ☆ 是否有证据显示文件的 版本状态   ☆ 是否使用已失效的文件   ☆ 相关文件是否由相关权责人员审核   ☆ 文件的修订是否依标准作业   ☆ 文件的回收是否妥当   ☆ 文件是否能清楚识别   ☆ 必要文件是否发行至必要场所   4.4.6运行控制   ☆ 组织是否以方针、目的、目标所订定的事项,对影响环境的活动加以明确   ☆ 污水废气噪音废弃物毒性物质化学品土壤污染资能源管制是否依文件作业   ☆ 相关过程是否建立作业指导书   4.4.7应急准备与反应   ☆ 是否建立紧急事件准备与应变之程序书及相关办法   ☆ 紧急应变程序是否界定相关权责,事故发生后是否有再评估   ☆ 是否界定紧急应变类别   ☆ 是否进行相关紧急应变演习   ☆ 相关应变设施是否按规定要求维护   4.5.1监测与量测   ☆ 是否建立并维持文件化程序以定期监测与量测会支环境产生重大冲击的作业或活动   ☆ 文件化程序是否包括界定监测与量测之对象频率权责部门及符合度判定   ☆ 是否建立程序以定期监测与量测目标和指标及管理方案的达成状况   ☆ 是否定期评估组织与相关环境法令规章之符合性法令有关要求事项是否有进行监测与量测   ☆ 监测与量测结果之记录是否按规定保存   ☆ 是否规定监测与量测设备校正与维修   4.5.2符合性评价   ☆ 是否定期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进行评价   ☆ 是否对其他适用环境的要求的符合性进行评价   ☆ 是否具有评价的方法   4.5.3不符合纠正与措施   ☆ 是否建立文件化的不符合纠正与措施的规定   ☆ 是否涵括法规管理方案审核之不符合判定   ☆ 实际之不符合是否按文件要求进行纠正与   ☆ 实际之纠正与措施是否有效   ☆ 纠正与措施结果是否追踪   4.5.4记录   ☆ 是否建立记录管理之程序及相关办法   ☆ 记录是否清楚易读可识别可追溯易检索   ☆ 是否建立记录保存之期限   ☆ 相关记录的管制是否依文件标准作业   4.5.5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 是否建立文件化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方案/计划程序   ☆ 是否规定稽查的频率范围目的   ☆ 内部稽查人员是否进行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   ☆ 审核人员是否被审核单位无关以确保其独立性   4.6管理评审   ☆ 是否建立文件化管理评审程序   ☆ 管理评审内容是否包括审核结果   ☆ 管理评审内容是否包括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的符合程度   ☆ 管理评审内容是否包括利害相关者所关切的事项   ☆ 管理评审内容是否包括随着情势与资讯的变化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   ☆ 管理评审结果记录结论是否保存相关结论有否追踪确认   ☆ 管理评审是否有高层主管的参与

襄阳ISO50001认证条件 □申请方和拟评价组织的法律地位证明(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法人授权书、组织机构代码证) □资质或许可证复印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资质和许可证的行业) □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手册文件(手册、程序文件等) □近一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报告 □部门职责与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照表 □组织认证场所清单(当组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场所时提供) □生产/服务工艺流程示意图、主要生产和检验设备、产品适用标准清单 □对产品符合性产生影响的任何外包信息 □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法律法规清单 □能源基准与标杆,能源目标指标和方案 □工业总产值、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生产综合能耗(标煤当量值)、产值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 耗统计、能源种类(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所占比例、主要用途、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等统计数据 □ 企业能源介质和耗能工质的种类、年使用量、企业规模、各工序的工序能耗、综合能耗等。   一般情况下,各种能耗指标需要达到清洁生产的二级标准,否则不能通

 ISO27001认证体系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风险评估、规划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信息管理 体系、体系运行及改进。也符合信息管理循环PDCA(Plan-Do-Check-Action)模型及ISO27001要求, 即有效地保护企业信息系统的,确保信息的持续发展。   1、确立范围   首先是确立项目范围,从机构层次及系统层次两个维度进行范围的划分。从机构层次上,可以考虑 内部机构:需要覆盖公司的各个部门,其包括总部、事业部、制造本部、技术本部等;外部机构:则包括 公司信息系统相连的外部机构,包括供应商、中间业务合作伙伴、及其他合作伙伴等。   从系统层次上,可按照物理环境:即支撑信息系统的场所、所处的周边环境以及场所内保障计算机 系统正常运行的设施。包括机房环境、门禁、监控等;网络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网络传输环境的线路介质 ,设备和软件;服务器平台系统:支撑所有信息系统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客户机及其操作系统、数据库 、中间件和Web系统等软件平台系统;应用系统:支撑业务、办公和管理应用的应用系统;数据:整个信息 系统中传输以及存储的数据;管理:包括策略、规章制度、人员组织、开发、项目管理 和系统管理人员在日常运维过程中的合规、审计等。   2、风险评估   企业信息是指保障企业业务系统不被非法访问、利用和篡改,为企业员工提供、可信的服 务,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本次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1、企业管理类的评估   通过企业的控制现状调查、访谈、文档研读和ISO27001的 实践比对,以及在行业的经验上 进行“差距分析”,检查企业在控制层面上存在的弱点,从而为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评估内容包括ISO27001所涵盖的与信息管理体系相关的11个方面,包括信息策略、组 织、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物理和环境、通信和操作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安 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   2.2、企业技术类评估   基于资产等级的分类,通过对信息设备进行的扫描、设备的配置,检查分析现有网络 设备、服务器系统、终端、网络架构的现状和存在的弱点,为加固提供依据。   针对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应用进行评估。关键应用的评估方式采用渗透测试的方法,在应用 评估中将对应用系统的威胁、弱点进行识别,分析其和应用系统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期改造提 供依据。   提到评估,一定要有方法论。我们以ISO27001为核心,并借鉴国际常用的几种评估模型的优点 ,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弱点、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 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弱点的属性是弱点在现有控制措施的保护下,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以及被威 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的严重程度,风险的属 性是风险级别的高低。风险评估采用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分级别的方式进行赋值。   3、规划体系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问题根源分布在技术、人员和管理等多个层面,须统一规划并建立企业信息体系 ,并终落实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才能确保信息。   规划体系建设方案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增强系统的安 全性和抗攻击性。   在未来1-2年内通过信息体系制的建立与实施,建立组织,技术上进行审计、内外网隔 离的改造、产品的部署,实现以流程为导向的转型。在未来的 3-5 年内,通过完善的信息体系 和相应的物理环境改造和业务连续性项目的建设,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注重管理,为主,防治结合 的先进型企业。   4、企业信息体系建设   企业信息体系建立在信息模型与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核心可以更 好的发挥六方面的能力:即预警(Warn)、保护(Protect)、检测(Detect)、反应(Response)、恢复 (Recover)和反击(Counter-attack),体系应该兼顾攘外和安内的功能。   体系的建设一是涉及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二是涉及到信息技术。首先,针对管理制 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针、技术策略和管理策略等。总体方针 涉及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制度。技术策略涉 及信息域的划分、业务应用的等级、保护思路、说以及进一步的统一管理、系统分级、网络互 联、容灾备份、集中监控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信息技术按其所在的信息系统层次可划分为物理技术、网络技术、系统技 术、应用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平台;同时按照技术所提供的功能又可划分为保护类、检 测跟踪类和响应恢复类三大类技术。结合主流的技术以及未来信息系统发展的要求,规划信息 技术包括:

点击查看博慧达ISO9000认证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